杨月欣理事长首先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充分肯定了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该系列教材建设是一次跨越“医工鸿沟”的创新之举,对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随后杨月欣理事长还介绍了中国营养学会在科教出版领域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引领性的工作,明确此次教材编写将紧扣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依托食品学科优势,融入前沿科研成果,打造兼具学术价值与教育影响力的系列精品教材。
朱鸿亮教授感谢中国营养学会和学校出版社对学院发展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学院始终将教材建设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致力于打造兼具普适性与实践导向的高质量教材体系,通过教材建设实现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下,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更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会议中,杨海霞教授详细介绍了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与目前已开设该专业院校的高校、学会对比分析课程建设情况。杨海霞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汇聚了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学院将积极听取借鉴专家们提出的宝贵经验和建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建设,推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课程建设迈向新的台阶,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食品营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学院在食品营养教育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研讨环节中各位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中国营养学会的专家们一致强调,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应承担起育人重任。要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念,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进去”,更能“用出来”,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为未来职业发展和健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专家们指出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观念,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专家强调需立足大健康视野,推动营养科学与公共卫生、临床医学深度融合,形成跨专业深入融合的知识框架;建议强化医学与食品科学的有机衔接,提出推动“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营养学有机结合,并以融合创新为突破口,构建多学科贯通的知识体系。同时,专家建议强化医学与食品科学的有机衔接,使教材内容更贴合行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懂医学原理,又熟悉食品科学的复合型人才。
在研讨会上,学校出版社两位专家回顾了食品学院和出版社在教材建设领域多年合作深耕的丰硕成果,强调新一轮教材建设需以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打破学科界限,构建多学科贯通的知识体系,提升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同时,从宏观规划层面指出,教材建设应遵循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开发的完整体系链条,立足食品学科特色优势,以高标准开发兼具前沿学术价值与广泛实践适用性的标准化教材,为行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推动教材建设迈向新高度。
杨月欣理事长总结发言,强调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坚持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一是明确优先级,聚焦必修课程教材开发,同步完善选修课框架设计,确保资源高效配置;二是强化顶层设计,以大纲编制为先导,经专家论证后启动编写,做到‘谋定而后动’;三是精准分类,避免内容交叉冗余,应明确理论课与技能课教材定位,理论教材突出学科前沿性与系统性,技能教材强化实操标准与案例库建设。四是凝聚共识合力,通过‘传帮带’机制组建老中青结合的编写团队,以打造国家级精品教材为目标,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培养支撑。
参会老师们针对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教材规划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学院张雅丽、仝涛、李道通、郭晓晖等老师分享了在实际教学中的感受和心得,并针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