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关税税率145%,只要不是采用美国原料,中国北方地区白鱼加工企业对美业务已全部停滞,即便是美国原料,由于相应政策不明朗,贸易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UCN采访了大连和青岛地区的几名企业高管,所有人都表示美国业务已全面停摆。
4月11日,一位青岛加工企业高管告诉UCN:“一觉醒来,关税突然又变了。对我来说,不管是125%还是145%都不再重要了,因为4月8日美国买家就通知我们立即暂停手中的订单。”
另一名青岛企业高管也表示,美国买家已暂停了所有订单,采取观望态度。中国工厂也暂停了非美国原料的采购,包括挪威黑线鳕和真鳕。
即便是美国原料成分,美国是否对阿拉斯加原料鱼豁免相应关税,也存在不同说法。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公告中指出,如果进口货物中至少20%价值来自美国本土,则有关货品的美国成分不会受到对等关税影响。关于这一条,美国官方并没有针对加工鱼类给出明确解释。
2024年,中国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口17.4万吨原料鱼,价值4.2亿美元,大部分加工成品最终返销美国市场。其中进口量最大的是阿拉斯加比目鱼,其次是野生三文鱼、太平洋真鳕狭鳕等。
一位美国商家也表示:“由于不确定性,美国原料的采购订单也被搁置了。我们正在将产品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印度、印尼和越南将会增加阿拉斯加鳕鱼再加工业务,因为他们的关税下降至10%。”
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4月10日发布的指示,中国商品进口关税上升至125%,其他国家暂时仍为10%,并没有提到美国原料能否豁免关税。
仅有一名美国太平洋真鳕出口商表示,“与中国的一些贸易仍在继续,不过风险依然存在,假设条件是美国原料能够获得全部的豁免(美国与中国同时豁免)”。
“就目前而言,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关税水平实际上已经阻止了大部分涉及美国原料再进口到美国市场的业务。”一位大连企业家说,中国进口美国原料的保税条件也存有一些疑问。
海关总署4月9日公告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进口原产于美国的货物,其加工后的成品,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不得保税流转,内销时按对应的全部保税料件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保税进口原产于美国的货物,其加工后的成品(含副产品、残次品),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不得保税流转,应当办理出口离境或内销手续,且加工后的成品(含残次品,不含副产品)内销时按对应的全部保税料件申报。”
“从我个人理解来看,根据最新政策,美国原料进入保税仓库获得豁免也可能不会那么简单。海关公告中的措辞引进了一些限制,比如‘不得保税流转’和‘内销’的申报。在看到实际清关处理之前,我建议谨慎处理这个问题。”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会长崔和的解释是,美国原料加工的成品如果用于内销,就需要征收关税。
“国与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自然资源的禀赋不一个样。科技的水平不同。所以就构成了发展的不平衡。就会产生彼此之间的贸易,产生争端。”崔和说,“最终,中美还要回到谈判桌上,一揽子解决贸易、科技、金融、军事各个领域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贸易问题,双方都要妥协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