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地方法规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

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1-12 11:29:22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301
核心提示: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入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暂无
发布日期 2018-10-20 生效日期 2018-10-20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意见 专业属性 其他
备注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精神,深入推进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加快构建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质量供给体系,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供给质量显著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质量强国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显著提高。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涌现更多体现城市魅力、承载民族精神的工程建设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北京质量、北京标准、北京服务等标志性品牌。

——经济发展质量竞争优势充分彰显。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高精尖产业进一步壮大,以质量变革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和便民生活设施更加完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中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

二、增加优质产品有效供给

(三)推进消费品提质升级

加快实施《北京市消费品标准升级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支持开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云终端等信息消费产品,以及高品质、实用型运动设备等体育消费产品。支持发展进口商品直销、保税展示交易、特许经营等模式,保障优质商品供应。利用北京老字号品牌资源,增加特色国货精品供应。实施全国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鼓励绿色产品消费。

(四)加快装备制造高端化发展

争取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速重大成果产业化。实施“智造100”工程,打造100个左右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等应用示范项目,培育60个左右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支持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无人机等高端智能装备研发。提升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领域智能制造水平。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制定。

(五)提升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低维材料、高性能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超导材料等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和核心专利。突破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支持利用石墨烯、气凝胶等新材料提升传统材料性能。稳步推进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工作。

(六)强化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到2020年,“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覆盖率达到75%。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到2020年,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实现负增长。鼓励本市企业建立农产品外埠生产基地,提升供京农产品安全水平。

(七)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供给能力

发展优质化、营养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名优老字号食品。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到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均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良好生产规范(GMP)等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实施中药领域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参与饮片和中成药标准制订。

(八)打造文化艺术精品

鼓励创造优秀文化服务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版权创新基地等重点园区和基地引领辐射作用,打造一批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首都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加强艺术创作引导,支持创作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和京味文化的优秀剧目、图书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作品及网络视听节目。加强品牌展演平台建设,扶持原创、孵化精品,推出一批高水准舞台艺术作品。完善精品图书评价指标体系,搭建推广服务平台。以综合书城和标志性特色书店为支撑,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浓郁、多业融合的发行体系。提升北京国际图书节、“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中国戏曲文化周、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及中国设计红星奖等奖项的影响力,打造“书香北京”“艺术北京”“动漫北京”等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文博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健全艺术品交易信用体系。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监测方法和指标体系。

三、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九)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提升银行服务、保险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质量。鼓励企业参与工程技术服务、设计服务等领域标准制定。建设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打造一批检验检测认证龙头企业。加快商务服务业标准制定,推进质量纠纷案件法律援助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展览业标准体系。提高会计、审计、评估、信用、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国际化水平。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大数据信息资源应用,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化、高端化发展。完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末端配送网点三级网络体系,提高物流服务保障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外包、人才素质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服务业态,构建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十)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