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自治县)农委、畜牧兽医局(中心),万盛经开区农林局,委属各单位:
《2017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已经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重庆市委农工委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3月8日
2017年全市农业工作要点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特制定2017年农业工作要点。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精神,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力争七大特色产业链综合产值增长15%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7%。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构建“371+X”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促进保供产业提质增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520个重点产粮乡镇建设,在稳定以稻谷为主的口粮生产基础上,调整优化粮油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谷、薯类、杂粮杂豆等特色效益粮油,推行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稳量提质发展生猪,深入开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出栏生猪2000万头左右。推进三级保供蔬菜基地建设,新建改建蔬菜基地5万亩,创建标准园10个,面积达到1140万亩、产量1890万吨。
2.推进柑橘产业链建设。种植面积320万亩(其中晚熟柑橘130万亩)、产量300万吨左右。建设以奉节、万州、忠县、开州、云阳为核心的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推进大基地、小单元、多主体集群发展模式,重点支持规模在30—200亩左右、由新型职业农民管理、中小业主经营的标准化果园。
3.推进榨菜产业链建设。青菜头种植面积165万亩以上,产量290万吨。大力推进涪陵、万州、丰都、垫江等10万亩级以上和渝北、武隆、长寿、合川、开州、云阳等万亩级示范片建设。促进基地提档升级,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链条完整的产业体系。
4.推进生态渔业产业链建设。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左右。推广鱼菜共生技术8万亩,建设池塘内循环微流水技术示范槽2万平方米(覆盖池塘面积2000亩),实施池塘底排污改造1万亩。继续在长江、嘉陵江等天然水域实施增殖放流,新增水域牧场1万亩,拓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区5000亩、带动发展2万亩。继续实施水产良种选育项目,力争在“四大家鱼”、甲鱼、岩原鲤等品种选育上取得新突破。支持大宗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
5.推进草食牲畜产业链建设。牛、羊、兔出栏分别达到72万头、300万只、5000万只以上。重点建设丰都、石柱、梁平等14个肉牛重点区县,酉阳、云阳、巫溪等12个肉羊重点区县,忠县、石柱、开州等18个兔重点区县。积极发展牛羊适度规模养殖,推进澳大利亚肉牛进口,大力发展肉品深加工,拓展屠宰、加工、分销产业链。
6.推进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力争产量达到50万吨。重点发展川党参、天麻、黄连、黄精、川牛膝、栀子、太白贝母等主导品种。在重点区县建设一批GAP道地中药材基地,积极培育产地初加工经营主体,打造道地中药材专业区县及乡镇。力争恢复万州、南川等中药材区域中心市场。
7.推进茶叶产业链建设。茶园面积达到73万亩。重点抓好南川、永川、秀山等3个核心示范区县,巴南、万州、江津、荣昌、酉阳等5个核心重点区县茶产业链建设。新(扩)建茶树良繁基地5个,鼓励中小茶叶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引导市级龙头企业联合中小茶叶企业和研发机构等组建新型联合体,带动大基地发展。培育年产值上亿元龙头企业2—3家,涉茶人口上百万。
8.推进调味品产业链建设。加工辣椒、生姜、花椒等种植面积达到155万亩,产量115万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其中石柱、綦江、忠县、梁平等以辣椒种植加工为主,荣昌、永川、潼南等以生姜种植加工为主,江津、酉阳、璧山等以花椒种植加工为主。推行“订单式”生产,积极探索目标价格保险试点。
9.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出台休闲农业发展纲要和意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抓好20个区县美丽乡村社区化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左右。
10.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全面落实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突出产业到户,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扎实推动七大特色产业链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延伸。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扶贫、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贫困地区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
(二)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1.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大示范推广力度,推进果菜茶标准园、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推行标准化生产。继续实施“三品一标”补助政策,全年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00个。
2.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完善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等制度,鼓励区县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销售试点。强化专项治理,实施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兽用疫苗及兽药残留超标、“三鱼两药”、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和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为120个乡镇监管站配备农残速测设备,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强化检打联动。推进梁平、璧山、忠县、铜梁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和荣昌、江津、涪陵兽药安全使用监管示范县建设。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深化兽医工作“三项制度”,积极应对动物疫病防控政策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扎实开展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
3.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创建。挖掘重庆农产品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涵,塑造整体品牌形象。积极培育具有巴渝特色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研究形成区域公用品牌细化推广方案和运营管理体系,整合优质农产品品牌,支持引导农业企业使用区域公用品牌。鼓励振兴传统老字号品牌。培育一批新兴品牌。全年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60个,推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百家合作社百个品牌”4个以上。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
4.积极开展品牌宣传营销。加大对农业品牌的推广力度,鼓励合法设置户外广告牌或电子宣传牌,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以及新媒体上投放广告。组织品牌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种展会,加入市级以上农业品牌宣传、展示、交流、交易平台。鼓励在经济发达城市开设农产品专营店。
(三)活跃农产品市场流通
1.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配合推进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及产地市场建设,促进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发展。立足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10个特色农产品田头市场。推进荣昌(国家级)生猪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力争全年实现生猪交易3500万头、交易额500亿元,启动生猪价格指数编制工作。
2.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创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农村电商大平台。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监管和服务规范。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首批支持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