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背后是“利润挤压”与“价格稳定”的双重驱动。由于俄罗斯头切去内脏(H&G)狭鳕原料持续上涨,加之美国B季度PBO鱼片价格上调,欧洲买家在终端售价难以提升的情况下,被迫寻求更具成本控制优势的替代方案。二次冷冻鱼片虽然在品质感知上略逊一筹,但合同价稳定、供应周期确定,成为2025年中后期的“最优解”。
第28周(7月7日至13日)俄罗斯25cm+ H&G白令海狭鳕CFR中国到岸价已升至$1,600/吨,创年内新高,仅次于2022年高点。而这一价格向下游传导,直接推升了中国二次冻鱼片报价。
业内人士测算,当前原料成本下,中国二次冻鱼片FOB价格需稳定在$3,000–$3,050/吨,加征欧盟13.7%关税后,最终交付价达到$3,200–$3,250/吨,几乎追平美国产单冻PBO鱼片。这种“价格倒挂”的局面,让越来越多欧洲买家选择由中国承接生产、确保合同稳定。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是政策风险。自2025年5月20日欧盟对Norebo与Murman实施制裁后,涉及其原料的成品鱼片,即便经过第三国加工,仍面临欧盟海关不确定性。一些产品被系统性拦截,行业信心受到打击。在这种背景下,转向未涉制裁的中国工厂成为降低法律与物流风险的现实选择。
中国的加工企业也在悄然加速布局。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共进口狭鳕原料310,810吨,同比小幅下降,但进口均价高达$1,290/吨,较去年猛增34%,反映出行业对高价原料的“刚性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欧洲订单逐步回流,中国二次加工产业或将迎来2025年下半年出口“高光时刻”。但与此同时,加工利润空间极为有限,部分企业面临“有单无利”的困境。市场博弈,才刚刚开始。